数字化驱动高颜值变高价值
作者: 杨金融 胡文潇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辑: 谢明娴 时间:2025-11-18 16:46:2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够把优良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是落实“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传统业态模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拓展作用日益显现。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已然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未来趋势。
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也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需品。近年来,我国各地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然而,由于生态产品的稀缺性、要素复杂性、服务公共性和价值多维性等特征,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资源清查和确权方面,生态产品跨时间、跨空间和多元要素资源整合的复杂特点,为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底数、明晰产权和实时监控带来很大困难。在生产方面,由于农业林业本身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生态环境底子好的产地往往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水平等相对落后,使得生态产品规模化生产受限,产品质量和品牌溢价难以提升。在交易流通方面,一些生态产品受限于地理区位、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企的因素,难以精准匹配供需;生态调节服务属于公共资源,如森林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碳固碳等功能,难以自主进入市场参与交易。在收益分配方面,由于分配机制并不健全且权责划分困难,容易引发“搭便车”问题。有鉴于此,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从多维度施策。
一方面,在生态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与数据要素深度融合。通过无人机搭载高清设备成像、配合卫星实时监控数据,实现基础数据的高精度采集和动态监控,便于摸清数据基础以及变化规律。引入数字孪生模型模拟生产,从而有效降低人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特别是在自然资源原料采集、木材加工、环境保护、废弃产品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应发挥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数据要素也可以通过与生态资本深度耦合,实现从生产端提供覆盖生态产品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流通平台。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碎片化要素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南方有些地区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成“全景展示、数据汇集、监测预警”功能,实现生态产品交易“一屏统管”。此外,数字技术还能够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跨区域交易,借助AR/VR等可视化技术构建数字化消费场景,能充分展示生态资源优势,如“数字田园”“数字茶业”系统等,还可以配合实地搭建森林康养、文化旅游虚拟消费平台,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
如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逐步迈向数字治理新阶段。数字治理以“数据穿透”实现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能够有效增强治理透明度、公民参与度、多元主体协同度,达到信息数据共享、技术资源共用、监管执法互助的良性效果。各部门要优势互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府组织人、财、物、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让广大群众感受生态美,切实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