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
作者: 纪文慧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辑: 谢明娴 时间:2025-11-18 16:36:31
时空信息是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和战略性数据资源,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超8500亿元,增速4.8%,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时空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约24.2万家,同比增长8.8%,经营主体总量持续壮大。地理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发明专利持续高速增长,技术转型升级趋势明显。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北斗系统可靠性进一步提升。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增至50颗,包括15颗北斗二号卫星、35颗北斗三号卫星。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提上日程,将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全面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实现用户多场景、高精度、智能化使用。
“北斗+”应用市场不断扩大。《报告》提到,目前我国北斗产业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阶段,应用领域加速拓展,产业生态日趋完善。随着北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融合进程加快,“北斗+”突破行业应用纵深,广泛融入交通、通信、能源、气象等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建成。通过统筹整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3300余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构建起基于北斗、覆盖全国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实现了基准站资源的统一管理、数据处理与服务。目前,“一张网”平台已开通试运行,可为各类测绘活动提供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服务,在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的同时,助力数字经济建设,为资源调查、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精准农业、大众生活、社会治理等提供高精度、快速、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
商业遥感卫星量质齐升。截至去年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共发射568颗,在轨工作卫星数量544颗。2024年新增在轨民用遥感卫星101颗,占在轨工作卫星总数的18.6%。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提升,商业遥感卫星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报告》显示,全国共有66个城市开展了实景三维城市建设,已有42个城市完成实景三维城市建设并验收。下一步,将从加快建设、注重应用、构建生态三方面推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和时空信息赋能应用,打造国家高质量地理空间数据集,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表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地理信息产业提供了强劲的供需双向驱动力,起到了全链条促进作用。一方面,测绘、电子地图、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及服务深度融入各领域,持续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地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推动地理信息从静态空间感知转化为动态时空智能,从传统地图服务向多维度、智能化、实时化的时空信息服务跃迁,重塑地理信息应用场景、释放应用潜力、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产业价值。
“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用时空信息来描述的,在当今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时空数据获取、处理、信息提取与知识挖掘需要走向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低空经济举例,要让无人机“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就需要精准的时空感知、动态的路径规划与资源调度。随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向生产作业、公共服务、航空消费等领域拓展,从提供时空信息到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从航线规划、航路管理、航线飞行到保障安全,时空智能不可或缺,将成为推动新产业新赛道安全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