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以数字动能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数博会官网

以数字动能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作者: 杨玲玲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杨小婷  时间:2025-11-14 11:06:0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强大国内市场”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并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核心抓手。在“十五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信息通信业将借助新兴技术与创新赋能特质,成为扩大消费新供给、连接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动能、守护消费新权益的关键支撑,在提振消费的“主战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夯实数字底座,提供消费升级“硬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其基础正是要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数字通路。信息通信业要加快5G/6G网络、光纤通信、云计算平台等数字新基建,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型数字消费场景的涌现和普及提供不可或缺的“高速通道”与“泛在连接”,激发全民数字消费潜力。

  扩大消费供给,提供消费扩容升级“新动能”。《建议》提出要“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信息通信业正通过新兴技术应用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例如,“人工智能+消费”无疑是当下最火的热点之一,智能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正从“功能工具”向“生活伙伴”加速进化;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文旅”“无人机+智慧农业”等场景加速落地。个人消费市场的增量空间将持续打开,成为信息消费版图中颇具活力的增长极。同时,信息通信业正深度赋能千行百业,通过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催生更多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这种供给侧的深刻变革能够有效激发和匹配此前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促进融合业态,拓展消费场景“新空间”。《建议》强调“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信息通信技术的跨界渗透能力能更好地缔造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场景。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文化旅游、医疗养老、体育保健、教育文娱等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成为扩大消费的增长点。未来,信息通信业需进一步推动服务消费相关领域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运用5G、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构建丰富多元的服务消费场景,推动服务消费的模式、内容和体验发生深刻变化。例如“虚实融合”场景——元宇宙虚拟商城、VR试衣间等,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数字消费新场景。

  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内需循环“动力源”。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信息通信业正通过普惠性服务下沉,推动消费潜力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释放。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电信普遍服务,持续推广适老化、无障碍信息服务,缩小数字鸿沟,并降低网络使用成本,让更多群体,特别是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便捷地获取信息、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双向畅通,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激发下沉市场活力。信息通信业还可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以旧换新”等政策,提升惠民政策的触达率与使用效率。此外,信息通信业还可通过推动“数字技术+民生服务”融合,如智慧医疗缓解看病贵、智慧养老降低照护成本,减少居民后顾之忧,稳定消费预期。

  优化消费环境,织密内需提振“防护网”。提振消费离不开安全、可信、便捷的消费环境。《建议》提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而信息通信技术能为构建安全、公平、透明的消费生态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权益保护层面,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商品全生命周期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商品生产、流通、质检等全链条信息;大数据监测平台则能实时识别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执法依据。在数据安全领域,可以在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通过技术手段防范虚假营销、诱导消费等行为,同时提供适应数字消费新业态的管理支撑,为直播电商、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提供合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面向“十五五”发展新征程,信息通信业将以更优质的基础设施、更创新的产品服务、更丰富的消费场景,推动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让数字红利更好地转化为消费潜力,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