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数智化转型正当其时
作者: 黄卫根 来源: 学习时报 编辑: 蔺弦弦 时间:2025-07-09 13:28:08
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引领全球能源产业发生深刻变革。能源数智化转型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化手段的深度融合,对能源生产、传输、储存、消费及管理全链条进行系统性变革,引导能源领域数据有序流动,构筑高效、低碳、经济的新型能源体系。区别于传统能源模式,数智化的能源行业具有智能化生产与管理、高效能源传输与调配、个性化能源消费服务、产业融合与创新等显著特征。
在《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2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第六十一条强调国家支持先进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推动能源生产和供应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及多种能源协同转换与集成互补。通过制度设计为能源数智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标志着能源数智化进入法治化推进阶段。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尤其是强化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试点应用。
能源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国家战略安全,能源数智化转型是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等挑战,构建自主可控的能源体系迫在眉睫。与此同时,能源数智化转型也是实现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我国能源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转型压力大、能源生产总体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数字技术的聚合式突破可以重构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模式。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聚合创新,推动能源系统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可极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促进能源的清洁化和可持续利用。例如,数智化技术为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推动能源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分布式能源交易、储能云平台、能源数据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能源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能源数智化转型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政策、技术与产业实践形成协同效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尽管如此,我国能源数智化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能源行业普遍存在“数据孤岛”问题,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与共享效率低下;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敏感数据的安全共享与隐私保护技术应用尚不成熟,数据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平衡难题突出。其次,技术自主性与应用深度不足。核心算法、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成本高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多处于试点阶段,关键工艺自动化率不高,不少企业数智化覆盖不足。最后,组织协同与激励机制滞后,人才结构性短缺。传统管理组织难以适应数智化转型的需求,绩效考核机制未能适配转型目标,跨区域、跨产业链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地区政策差异导致市场分割,阻碍统一大市场形成。同时,能源数智化要求人才兼具行业知识与数智技术能力,但当前人才供给严重失衡,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为突破当前转型瓶颈,需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加速能源数智化进程。首先,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进一步细化能源数智化战略规划,制定相应支持政策,明确技术路线与实施标准。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能源数智化发展符合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依托我国在智能电网、5G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其次,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推动技术从试点向规模化应用转化。再次,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据孤岛”,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采用区块链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实现跨区域、跨系统数据互通。最后,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复合人才,强化数字技术与能源业务复合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广阔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投身能源数智化事业。
能源数智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答题。它既是破解能源安全、效率、低碳三重挑战的“金钥匙”,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催化剂”。我们需要以战略定力破除转型障碍,以创新思维重构产业生态,让数字技术与能源发展深度融合,为“双碳”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