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法治化迈入快车道
作者: 路琦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蔺弦弦 时间:2025-07-08 13:46:53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创新产品快速涌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近两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法治化进程不断提速,人工智能法律政策密集出台,人工智能法律政策整体格局产生新变化。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法律政策图景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呈现以下四种趋势:一是人工智能治理总体格局渐趋清晰,新兴经济体加入治理行列;二是促创新和促发展成为竞争重点,以专设机构提升政策质效;三是综合立法和领域立法齐头并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关注剧增;四是风险分级和分类规则不断完善,前沿大模型成为规范重点。
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人工智能法律政策,人工智能相关立法与战略布局迈入快车道。欧盟自2018年以来陆续发布人工智能相关战略和文件,致力于构建统一协调的人工智能规范体系。2024年8月,全球首部综合性人工智能监管立法——欧盟《人工智能法》正式生效,遵循风险的分级管理方法,制定通用人工智能专有规则。
美国则聚力推进基于创新应用的治理范式,通过立法、政策、标准等方式确立促进AI发展的保障举措和重点方向。在立法方面,美国AI立法倾向于调试现有法律对AI时代的适用性,呈现保守、轻度的特征。美国州政府领跑联邦政府率先探索人工智能立法,截至2024年12月,全美至少有43个州通过人工智能相关立法,内容涉及选举、政府使用、就业、知识产权等多方面。
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中国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在互联网领域的综合立法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共性问题提供了基础法律框架,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问题制定“小快灵”规章,《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与此同时,地方加快探索相关立法,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安徽省出台《芜湖市建设算力中心城市促进办法》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内明确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治理的“红线”和“底线”,对外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理念,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以及ITU标准领域首个人工智能新决议,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
韩国、日本、巴西等结合产业实际和发展优势,也纷纷加快战略部署和立法进程,致力于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人工智能规范路径。此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与平台加大对人工智能议题的关注力度,双多边治理成果不断丰富。
可以看到,鼓励和发展仍是全球人工智能立法的主要政策取向,人工智能法治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共识。随着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实践不断深化,很多国家开设专门机构或机制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灵活利用标准指南等“软法”填补立法空白。从政策内容来看,促创新和促发展成为各国竞争重点,强调以专设机构提升政策质效。从立法实践来看,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进入软硬法接轨并行、综合立法和领域立法齐头并进的新阶段,风险分级和分类规制不断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大模型和先进算力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也要注意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泄露、算法偏见、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风险。
展望未来,伴随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不断突破、新业态持续涌现、新应用加快拓展,人工智能立法将更趋理性且更加全面系统,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与伦理考量不断深化。与此同时,面对渐趋白热化的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态势,各国支持人工智能创新与发展的政策力度或将只增不减。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汇聚广泛共识,具有真正的包容性、平等性、多元性的全球性治理框架仍是未来各国合作努力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