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锻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板| 数博会官网

锻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板

作者: 郭剑锋、曹琪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辑: 杨休  时间:2024-05-21 16:20:19  

  在广东省深圳市,添加了大模型的机器人可实现图形识别、自行完成任务分解;名为“夸父”的人形机器人拥有出色的性能,每小时最快能走4.6公里;在北京市,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突破性地实现了纯电驱动全尺寸拟人奔跑……一段时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进入发展上升期。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推出不少加快和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2023年10月份,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产业要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这些政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了技术要点和驱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份,我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专利申请数排名全球第一位,拥有发明有效专利1699件,仅略低于日本。以销售收入计,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由2018年的193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51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7.9%。截至今年2月份,全国人形机器人存量企业为247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51家。无论从专利申请量、企业数量还是产品销售收入来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均实现较快发展。

  但也要看到,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还有较大技术瓶颈,部分支撑机器人的软硬件、系统性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相关前沿技术也仅限于局部试用。对此,需从战略引导、技术支撑、需求驱动等方面发力,助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确保战略引导的科学性。应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技术复合载体,而非产品载体。其涉及的技术除了应用于机器人外,还能应用到其他智能产品上。增强技术路线的复用性,可增加预期收益,降低技术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应兼顾场景、技术与分工,做强智能机器人各种技术路线及产品。还要重视安全与伦理问题,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用户权益,重视其在替代人类工作、影响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

  系统性发力关键技术。加强硬件技术创新,依托机械设计、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开发更先进、更精密且具备感知和执行能力的组件,拉长我国硬件技术长板,弥补短板。提升软件技术发展水平,在机器人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领域,深入研究与开发,强化软件算法能力。重点推进集成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搭建集成的人形机器人中心平台,通过统筹数据和算力等资源,协同优化产业性能和稳定性,锻造产业优势。

  培育形成需求侧驱动力。设立多样化试点项目,将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教育培训等领域,验证其实际效益和应用潜力,引导市场形成需求。多举办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比赛活动。比赛能够激发技术研发热情,促进创新成果涌现,也为企业提供展示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的平台,吸引投资者和用户关注。还应多方合作共建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整合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和推动产业链发展。通过出台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更好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