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数据开放 | 论道世界智能大会,共话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 励讯集团 编辑: 赵超 时间:2021-06-08 14:06:10
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数字经济与新发展格局国际高峰论坛”于近日在天津落下帷幕。期间,励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玉国先生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论坛(数字经济青年论坛)上发表“解放思想冲破误区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和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题演讲。演讲围绕数据开放共享的现状及误区阐述了以下观点:
人类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当今的大数据的时代,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远景目标描绘的非常清楚,目标清晰,我们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就必须要进入生产过程,数据的开放共享就是前提。
大数据产业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类,要为人类提供价值。而最有用、最有价值的数据往往是涉及个人的数据。
各国都在加强管理,也都在强调发展。重要的是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出发,综合平衡看待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要平衡安全和发展,才能使大数据产业行稳致远。发展是这其中的关键环节。
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立法立规方面,理应有中国自信,贡献中国方案。要实现从国际规则的学习者、遵循者到制定者的转变,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分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几乎没有不存在第三方的产业。
以下为演讲实录(节选):
人类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当今的大数据的时代,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美国的《外交政策》杂志最近刊登了一篇题为《数据即力量》(DataisPower)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两位作者马修·斯劳特(Matthew Slaughter)和戴维·麦考密克(David McCormick)都曾在美国政府任高级职务。文中指出,“中国对数字时代已经有了远景目标,而美国尚没有”,言下之意,美国必须要向中国一样明确数字时代的目标了。
那么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已经有明确的体现:一是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去年4月份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当然还有十四五规划。国家领导人已经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远景目标描绘的非常清楚,美国人都已经解读出来了。那目标有了,我们还缺少什么呢?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大家都知道,早在1405-1437年间,郑和曾经7次下西洋,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独步天下。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了317艘船,28000人,其旗舰座船(宝船)长400英尺,宽160英尺。而九十年之后的1492年,哥伦布的旗舰Santa Maria号规模只有其四分之一。可见我们当年不缺少技术,但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在近代史上落后了呢?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把海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挡在门外,限制了自我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中央文件中已经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就必须要进入生产过程,数据的开放共享就是发挥数据价值的前提。
励讯集团是一家大数据企业,对于当前中国数据开放共享的情况,我们就像是鱼一样最能直接感受到水的温度。中央政府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规划,但现实中还存在不少保护主义。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数据开放共享的十大误区》(点击文章标题回顾~),现在我选择其中几个重点介绍一下: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数据安全高于一切,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发展大数据。我认为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人类存在了170多万年,一直面临着安全问题。火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时至今日火灾仍然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难道人类为此就要停止用火吗?这不可能。数据安全固然重要,但是人类的生命财产更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接近125万,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倡议:“停止发展汽车行业,停止发展道路交通,步行最安全,让我们回到步行时代吧!”因此数据安全虽然很重要,但我不赞成把这一问题无限上纲,它只是人类面临的诸多安全问题之一,与人类面临的所有安全问题一样,要在发展中解决。就像交通安全一样,数据安全也要通过规则制定(如交通规则)、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质量、交通标识)、宣传教育(如不闯红灯),特别是技术进步(如更安全的交通工具)来解决。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涉及个人的数据关系到隐私,太敏感,不能随便开放。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首先,不是所有的个人数据都关系隐私,很多数据是个人数据,但无关隐私,或者说相对不敏感,比如手机号码,很多人都印在名片上,我们能说他把隐私公开出来了吗?其次,不是所有收集、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都是为了刺探个人隐私。很多时候,是机器和算法“看到”了你的个人数据,但不是背后的人。第三,大数据产业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类,要为人类提供价值。而最有用、最有价值的数据往往是涉及个人的数据。比如疫情之下,商业网站利用可视化的手段,展现最新的疫情数据,非常有用,背后就是个体的健康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再比如,我今天是从北京开车来到天津的,一路都在使用导航APP避开堵车路段,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每个车主贡献了位置信息(也属于隐私和敏感信息)。打个比方,说个人数据太敏感不能随便开放,就像说“菜刀、打火机太危险,不能随便卖”一样。
第三个误区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管理,中国不能放松,不能出头。这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各国都在加强管理,也都在强调发展。重要的是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出发,综合平衡看待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大家都知道当前数据隐私保护最严格的就是欧盟,欧洲有历史原因:二战前法西斯非法收集犹太人信息,进而迫害犹太人,因此欧洲整体立法偏严。曾经有专家指出,目前全世界按市值排名前20的大数据技术公司,没有一家是欧洲的。我想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过于严格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条例,导致没有做的很出色的大数据公司。如今欧洲也发布了数字指南针战略(2030 Digital Compass: the European way for the Digital Decade),其意图非常清晰,就是要赶上中国和美国。
要平衡安全和发展,才能使大数据产业行稳致远,而发展是这其中的关键环节。从国际规则制定角度看,中国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某些领域已经领先世界,当你跑在队伍前头的时候,就不能往后看。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立法立规方面,理应有中国自信,贡献中国方案。要实现从国际规则的学习者、遵循者到制定者的转变,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的今天,中国反而应该高举全球化和发展的旗帜。
我特别欣喜的看到去年2020年9月,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2020年9月召开的全球数字治理研讨会上代表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其中包括“兼顾安全发展”等数据安全三原则,特别反对数字保护主义,他指出:“保护数据安全对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各国都有权依法保护本国的数据安全。同时,也都应为所有企业提供开放、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数字保护主义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不但有损全球消费者公平获得数字服务的权利,最终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第四个误区是政府数据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政府数据是通过公共财政采集的,是公共财产,不能再次收费。这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政府数据开放与信息公开不同。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教授专门研究政府数据开放,他说:“第一个区别是开放数据要把数据开放到底层的、原始的数据,而传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可以只公开经过加工分析的信息,甚至是一些文件。第二个区别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开放数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政府数据再利用。”我认为这非常关键,不能把政府信息公开等同于数据共享开放。
郑磊老师还提到“数据的温度(价值)”,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有温度的政府数据开放出来,而不是“冷冰冰”、没有价值的数据。这里所说的政府数据,是指政府机构利用公权力行使行政职能时所采集的数据,也包括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所采集的数据。这部分数据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数据,一旦开放共享利用得好,会给社会创造巨大价值。据2015年的统计,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积累了大量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其中包括3000余个数据库。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听取人大代表的建议后,立即表示:“政府掌握的数据要公开,除依法涉密的之外,数据要尽最大可能地公开,以便于云计算企业为社会服务,也为政府决策、监管服务。”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第五个误区是为确保数据安全,数据应该直接开放给数据使用方(如银行、保险公司),减少中间环节,不能开放给第三方。我认为这是错误观点,原因是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分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几乎没有不存在第三方的产业。打个比方,农民养猪、种菜、种小麦,屠宰场、菜市场、面粉公司和超市是第三方,我们都是最终的食品消费者。现在因为担心食品安全,要求农民不要通过面粉公司、屠宰场、超市这样的第三方,把生猪、蔬菜和小麦直接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杀猪、磨面粉,这显然是不可行的。
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一定会有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第五方出现。回到大数据行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大数据风控产品需求比较强烈,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一定要在内部培植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它们也不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它们需要的是提供好金融服务的本职工作,完全可以把大数据分析这样的工作交给专业数据公司来做,自己的风控和精算部门进行最后把关。如果按照上面“排除第三方”这个逻辑去推理,连银行都不需要存在,因为银行也是第三方,我们直接把钱借给企业就行了。这可行吗?还有,银行保险公司的数据安全保护能力不一定比第三方强,金融机构当然也要做好数据安全,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但第三方大数据公司是靠这个吃饭的,如果不做好数据安全工作,饭碗就砸了(西方市场已有案例出现),所以一定会按照最高的标准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最后,回到我开始提到的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上来,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是2019年11月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的署名文章——《努力开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这篇文章非常有高度,阐述也很详尽,文中将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结合在了一起,推荐大家读一读。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