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入局新能源车 迎接行业新风口
作者: 汪建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赵超 时间:2021-06-03 10:09:22
近期,小米、360相继宣布造车,加上之前的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新能源车这一新赛道。或许,这又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新风口。
造车何以成为新赛道?
当前,互联网企业的传统红利已经见底,特别需要一个新风口以维持高速增长。以360为例,自从回归国内股市以来,其市值已经从最高点跌去了3800亿元人民币(除特别说明,本文货币单位均为人民币),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116.15亿元,同比减少9.55%,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13亿元,同比减少51.30%,直接腰斩。找到一个新的风口、建立新的业务增长点以推升资本市场的估值是当务之急。类似的还有百度。
摩根士丹利曾测算,全球汽车市场每年创造价值将近10万亿美元。与此相比,智能手机全球每年市场价值为5000亿美元,2020年全球家电消费规模则为5880亿美元。这是一个有诱惑力的巨大市场。
2020年我国的造车“新势力”表现亮眼,在美国上市的三家公司中,蔚来股价涨幅超10倍,理想涨幅超2.5倍,小鹏涨幅近3倍。而行业标杆特斯拉,从2010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估值约16亿美元,到2021年5月20日公司总市值已经高达5652亿美元,10年实现了超过300倍的增长。这催生了国内造车新一轮的融资热潮,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融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互联网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资本市场的新动向,纷纷入场造车也就不足为奇了。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何在?
近几年,新能源车这个赛道,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入后,已经逐渐变得拥挤。当前,传统厂商纷纷量产新能源车,苹果、百度、富士康、恒大早早入局,阿里、腾讯、美团已经布局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此次又加上了小米、360,新能源车市场群雄并起。
那么,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切入造车这个新领域有何优势?
一是信息技术优势。如同智能手机,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信息化应用的载体,成为迈向信息社会生活的一个入口。互联网企业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以360为例,其在安全方面深度耕耘,切入新能源车市场也能发挥其传统特长。百度更是早早布局人工智能,其自动驾驶技术已跻身行业领先阵营。
二是资本运营优势。新能源车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为了量产Model3,特斯拉曾一个季度就“烧掉”10多亿美元。蔚来从2016年到2019年一共在研发上投入了125亿元。恰好,我国的互联网巨头,不论是阿里、腾讯、百度,还是美团、小米、360,均极为擅长资本运营,在“烧钱”的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继续发挥高超的资本运营能力,在新能源车赛道高速奔跑中,以充沛的现金流作支撑。
三是用户需求把握能力。新能源车的最终目的还是满足用户出行以及相关的信息化服务需求,在这方面互联网企业有独特优势。他们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对用户需求具有敏锐的把握,甚至能够创造需求,凭空造出来“6·18”“双11”这样的购物节。相信未来互联网企业能够创造出新能源车的新玩法。
四是切入门槛低。相比传统汽油车技术的百年积累和沉淀,新能源车技术的演进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点对所有入局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这样的新手来说,切入门槛低就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还需量力而行
在切入新能源车这个新赛道,作为新手的互联网企业也许要保持一颗敬畏的心,量力而行。不要仅看到埃隆·马斯克的成功,造车界失败的案例也有不少。
莫把互联网思维当万能。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何其多,为何独独只有那么几十家公司成长为巨头?这仅是思维上的成功吗?不尽然。更多的是运营的成功,是风险资本的推动。君不见,滴滴、快的大战期间每家一日亏损超过4000万元,Uber准备了10亿美元进入中国来挑战新滴滴。在其背后,是风险投资的巨大能量在搅动这个市场。切入新能源车赛道,莫把互联网思维当成万能药,比如快速产品迭代就不一定适用,还是要脚踏实地提升产品质量,别用消费者来试错。
少强调降维打击。降维打击是互联网公司津津乐道的一种玩法,即时通信打语音电话、网络视频打有线电视、网络约车打传统出租车、社区团购打小商小贩……然而,新能源车的产业链要远比造手机、开发软件、拍视频、快消品流通来得复杂。如何撬动产业链是互联网企业造车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的乘用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智能化还是得承载在四个轮子的车上,总不能造成飞机来降维打击,多与资深企业合作是理智的选择。
赢者未必通吃。因信息通信技术的高渗透性,再加上资本的无差别性,互联网企业跨界能力远超传统行业,成功的案例屡见不鲜,容易有赢者通吃的错觉。但是,新能源车是建立在工业制造的基础之上,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资本要想再续辉煌,还需深度运营,别期望赢者必然通吃。
多积累工业制造经验。大获成功的小米手机是代工的产物,制造经验的积累可以交给富士康,那么新能源车是否也能走这条路?目前来看,大多数整车厂商还是选择了自建生产线的思路。亲手造车需要长期的工业化积累为支撑。其中的大量诀窍,从目前看仅依靠抓取大数据是难以获取的,需要实践的积累。工业经验不足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软肋,这一课必须补足,难以绕开。
丰富切入形式。当然,切入新能源车赛道并不一定就是走特斯拉这样的整车厂的路,形式还有很多。可以采用资本投资的方式,腾讯投资蔚来、美团投资理想、阿里投资上汽智己都是这种思路。还可以深度研发关键技术。近日,华为就宣布不造车,但是其已经在包括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上做得风生水起,期待华为能够在新能源车领域成为下一个博世公司。
发展新能源车意义非凡,有望改变当前的全球能源格局,能够绕开传统汽油车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企业切入该领域,希望他们能够带来一股新生力量,把信息通信技术与新能源车深度融合发展,引领新的消费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