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智能“催化剂” 贵阳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崛起
作者: 曾帅 来源: 天眼新闻 编辑: 赵超 时间:2021-02-23 10:38:49
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与外界人声“鼎沸”的生产线截然不同,在这里,仅能听见机械部件运转的“咔咔“声,以及基础部件在各个单元间流转所发出的动静。几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来回巡查着,组装、上料、检测一气呵成……新春之际,记者来到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看到刚刚“入职”的智能化机器设备生产的景象。
“这就是新增加的第五条生产线,我们买入了AI智能外观机等近一百套高频片式绕线电感器智能设备,一月份就已经正式投产。”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世春说,增加了第五条生产线之后,一年就能多生产八亿只电感左右,每年的产值就能达到伍亿元左右。
顺络迅达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频绕线片式电感器生产企业、全球排名第二,现已成为华为、中兴、TCL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通俗来说,凡是带有信号收发功能的电子产品,都需要用到电感。我们根据电子产品需求生产片式电感器,所以体积大小不一。”邓世春说,比如手机主要使用1005系列电感器(长1毫米、宽0.5毫米),体积非常小。因为产品体积很小,用肉眼很难识别产品外观质量,就需要顺络迅达在管理IT化、智能制造方面不断投入资源,努力成为电感标杆企业。
“这次我们新引进了AI智能外观机,工作人员在外观机的屏幕上可以很清楚、直观地看出每只产品的品质状况。如果发现问题,设备可自动将不良品剔除,并将不良品的信息通过系统传输给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邓世春说,这样就能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反馈、处理,提高响应速度,避免不良产品的生产和流出,提升产品质量。
除了引进各种智能设备,早在2018年,顺络迅达就搭乘省、市“万企融合”、“千企改造”的东风,依托贵州工业云启用大数据信息化管控系统,逐步搭建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生产管理执行系统(ME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HR)、企业管理系统(NBS)和办公管理系统(OA)、数字化工厂综合一体化平台等。利用大数据将所有设备、物料联网实施智能化改造,跟踪产品制造整个过程,工人只需做简单的开关机和异常处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每位工作人员手中都拿有一部平板,登陆个人账号后可实时查看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一步的数据。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和分析数据,生产过程中如果超过工艺管控标准,系统会自动进行判断,然后自动报警停机。管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邓世春坦言,智能化改造后,顺络迅达片式电感的良品率提升3%,人均产值提升22%,投诉下降28%,销售翻了3.3倍,利润翻了2倍,这为顺络迅达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5G项目奠定了基础。
现在贵阳市正大力开展5G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试点,电感的使用率就会增加。“一台4G手机每台仅用50余只电感,而5G手机用量却达到500只。5G时代的来临,给我们也带来了机遇。”邓世春说,虽然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产量和销量必然比去年有一个飞跃。2020年顺络迅达完成3.5亿元的产值,同比增长了30%。
顺络迅达是贵阳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风驰电掣之势发展的缩影。
在贵阳高新区沙文园区的贵州达沃斯公司也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建立全球首条类7代触摸屏智能生产线的厂家,达沃斯自成立以来,在高新区迅速成长。
“达沃斯主要以生产1——100寸触摸屏为主,除了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外,产品还广泛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车载工控、安防医疗、金融及教育电子白板等领域。”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陈卡斌介绍,现在,该公司产品主要供应传音、TCL、LG、HP、ELO、3M、海尔、CVTE、鸿合、长虹、海康威视、联迪、百富计算机等知名企业,产品30%销往韩国、德国、美国、日本、印度、法国等国家。
2012年,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作为招商引资企业从深圳入驻贵阳高新区,赶上“万企融合”政策红利,利用大数据建立条码追溯系统,每次生产前给产品附上专属条码,并在每个关键工位配置一台数据采集器,产品的编号、生产员工、终检是否良品、完成数量、良品数量等数据都会统一录入。
“通过实时收集产品的生产情况,管理人员随时能通过系统,监控生产现场并获取他们想要的数据,最重要的是产品出厂后,也能随时通过条码追溯当时的生产情况,保证了产品质量。”陈卡斌说。
2020年,在贵阳市政府和高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建的达沃斯二厂正式投产。新厂投产后,带动就业1000人,2020年,达沃斯实现产值53884万元,同比增长20.63%。
“如今,贵阳高新区一大批电子信息制造类重点企业崭露头角——2020年,高新区30家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8.25亿元,同比增长9.7%。以IC设计、封装和测试,带动键合线、塑封料、靶材等半导体材料、设备制造,推动电子元器件、显示触摸屏等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线,聚集了雅光电子、海康威视、达沃斯、顺络迅达、赞满星、中晟泰科等一批龙头骨干重点企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高新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贵阳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正在崛起——2017年贵阳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0亿元,2018年达20亿元,2019年达40亿元,到2020年达68亿元,占全区总产值比重43%,四年来持续直线上升。
2021年,贵阳高新区将继续采取领导干部包保项目(企业)、大项目“直通车”、专班服务、企业精细化管理服务等,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扩大产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结构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切实以“强实体”支撑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