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激发新活力 “贵安制造”迈向“贵安智造”
作者: 朱迪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编辑 时间:2021-02-05 11:34:36
晶泰科(贵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液晶面板生产线在繁忙生产。谢佳杰 摄
不同于传统制造企业的人声鼎沸、火花飞溅,走进位于贵安新区以生产高精度数控刀具为主的贵州泰和超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全速运转的智能数控生产设备旁,只有零星工人在查看仪表台数据及操作按键,生产间安静又整洁。
与高质量生产环境相匹配的,是高效的生产能力。来自该企业的数据显示,在24小时“三班两运行”生产模式下,日均有2万余支不同尺寸和类型的数控刀具在这里生产出厂,运往全国。
“从一家成立初期年产量不足80万支数控刀具的小工厂,到如今年产700多万支数控刀具的行业领先企业,跨越式发展背后是公司在智能化改造升级上的不断探索。”公司生产副总李贵生说。
“刚开始没有技术基础,只好先花钱购进国外的智能设备,在推动生产线升级的同时开始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启动数控设备及刀具产品的研发。”李贵生介绍,随后泰和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最终研发出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数控设备及刀具产品。
智能化生产改造升级推进,帮助泰和公司的成品平均生产周期从15天缩短到2天,人力需求从400余人减少到100余人,生产效率及工艺水准均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接下来打算建立大数据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从入料到成品生产的全流程精确管控,推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李贵生说。
得益于大数据赋能,在贵安新区,越来越多如泰和公司一样的传统企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中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在贵安新区,贵州全安密灵科技有限公司运用新技术,研发出能取代传统雷管的化学延期体点火原件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成为智慧民爆行业的翘楚。
“每一发电子雷管内部都设有身份信息码和起爆密码两道密码,能最大限度地从技术上实现对雷管爆破作业的整体控制,具有传统雷管无法比拟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全安密灵公司生产副总刘志勇说。
时间回到2015年,刚落地贵安新区的全安密灵公司目标明确:借助国家级新区发展平台推动公司自主研发体系构建,打造最安全可靠、高精度延时的电子雷管控制模块,建立全国领先的电子雷管模块生产基地和电子雷管智能制造装备基地。
5年多时间里,全安密灵公司组建技术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数据管理平台,研发创新不断。同时,与贵安综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合作签约,推动贵安民爆产业园加快建设。
“贵安的两条生产线去年5月正式投产,目前日产量能达到30万发左右。效率、产量更高的第三条全自动生产线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春节后正式投用。”刘志勇告诉记者,届时贵安生产基地的日产量有望达到40万至45万发,争取年产量突破1亿发。
电子雷管控制模块生产规模再上台阶,相关配件生产同步计划推进,集电子雷管控制芯片研发生产、电子雷管相关配件自动化生产为一体的民爆产业园雏形初显。
推动“贵安制造”向“贵安智造”升级,近年来,贵安新区在推动大数据产业向好向优发展的同时,将目光聚焦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一系列深度融合战略行动的实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行业发展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不断焕发活力。2020年,贵安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60.63亿元,贵安电子信息制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3.19亿元。
“十四五”期间,贵安新区将深入实施“544”品牌工程,打造5张数据名片,强化在国家电子政务数据、全国金融数据、全国交通数据、全国工业数据和数字内容等领域数据中心招商;重点建设数字金融产业园、数字公共安全产业园、智慧能源产业园、工业互联网产业园4个园区;重点发展数据中心装备制造业、智能终端产业、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4个产业,塑造更加完备的产业生态,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