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元宇宙产业螺旋式上升
作者: 周忠 来源: 科技日报 编辑: 杨小婷 时间:2025-05-27 12:00:26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迁移,元宇宙被视作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元宇宙热潮在2021—2022年达到顶峰,随后因技术不成熟、市场泡沫、监管收紧和与人工智能(AI)竞争等原因进入低谷期,但也同时孕育着巨大机遇。
我们应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从战略部署、技术突破、场景验证、生态培育等方面综合施策,认清元宇宙多个核心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的客观事实,推动元宇宙产业螺旋式上升。
元宇宙产业进入低谷但技术创新活跃
元宇宙以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为基础,通过多种传感和信息交互设备,将具有独立身份的计算机、各种物理对象及其数字孪生、人的虚拟化身等进行互联。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虚拟化身、数字孪生、数字原生、5G/6G等是元宇宙的支撑技术,其中VR/AR终端设备为元宇宙提供了核心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因此VR与元宇宙产业重叠度高,经常被一起提及。
当前,国际上对元宇宙产业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因其技术密集性高带来整合难度过大,商业模式难以落地,普遍认为短期内还不具备爆发条件。近几年来,Meta在元宇宙领域投资超过450亿美元,但持续巨额亏损,周期性被唱衰导致股价大跌。2024年2月,苹果首款VR头盔visionpro上市,销量远不及预期。2021年,字节跳动以90亿元收购国内VR头显企业Pico,但仅两年后就对Pico进行大规模裁员和调整。腾讯XR业务线裁减大量岗位,长期深耕AR的商汤科技也调整了相关业务。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形态,被公认具备巨大潜力,Meta、微软、苹果、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仍坚持投入巨资进行VR/AR技术研发。近期多款创新产品具有突破性,如2024年苹果visionpro、MetaOrion增强现实眼镜样机,2025年5月谷歌发布的AndroidXR平台和AR眼镜等。Meta、苹果、谷歌都已经在大力构建开发者生态。
我国元宇宙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元宇宙产业经历了从资本热捧到理性调整的转变。2021—2022年,元宇宙概念一度成为数字经济的新风口,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企业争相布局。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元宇宙热度下降,VR社交、游戏等消费级元宇宙短期遇冷,但企业转向更务实的技术应用,在行业应用方面展现出比国际同行更快的落地速度,尤其是在工业、教育、医疗、旅游、智慧城市等B端领域。我国元宇宙发展迎来重要机遇。
一是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我国高度重视相关产业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VR和AR产业列为数字经济七个重点产业。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者市场潜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元宇宙产业生态正在快速形成。
二是包括工业元宇宙在内的行业应用(2B)发展迅猛。2025年国家电影局将“虚拟现实电影”确立为新的片种类别并开始发放专属公映许可证。数字孪生技术在汽车、航空、能源等行业的应用已见成效,如三一重工、海尔、小米等企业利用数字孪生生产线优化生产效率,将可能形成规模效应。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工业元宇宙,上海、杭州、苏州、北京等地建设元宇宙产业园。
三是VR/AR和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与国际基本同步,具备跟随甚至“弯道超车”潜力。在5G、AI、云计算等元宇宙底层技术上,我国具备全球竞争力,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在XR领域已有布局。在智能建模、光学显示、虚实融合、仿真渲染等前沿技术上,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近几年在IEEEVR等顶级会议的论文发表数量和最佳论文数量均居第一梯队,并积极开展成果转化。
除了元宇宙目前普遍面临的商业化难题外,我国元宇宙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生态壁垒高。高端芯片、3D引擎依赖进口,Meta、苹果、谷歌先后发布了自研的VR/AR操作系统,并在硬件标准上占据主导,已抢先建立生态壁垒。
二是VR/AR设备体验与成本问题制约消费级市场。与国外产品相比,当前我国VR头显存在效果不佳、眩晕、成本高、内容生态薄弱等问题,影响用户长期使用意愿。亮风台、雷鸟、灵伴等AR眼镜厂商虽已在医疗、工业、教育等行业取得进展,但消费级市场的开拓仍需技术突破。
三是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元宇宙产业园区建设存在资本泡沫。消费级元宇宙盈利困难,而行业元宇宙依赖项目,落地周期较长,影响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是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尚未成熟。元宇宙涉及数据安全、虚拟资产交易、数字身份认证、虚拟暴力、认知安全、数字取证等新问题,目前国内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多方发力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
当前,全球迎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这也是我国发展元宇宙产业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化为元宇宙落地工业提供了关键的数据基础,推动了我国数字孪生行业应用的增长。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化,元宇宙产业商业模式将不断完善。此外,元宇宙可能是通用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最佳载体,近期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也将推动工业元宇宙产业的发展。例如,2023年Meta联合Ray-Ban发布的智能眼镜累计销量已突破300万副,带动全球AI眼镜大爆发,验证了消费级元宇宙的商业化模式之一。
总的来说,尽管短期遇冷,但我国元宇宙产业的重心正从消费级娱乐向行业级应用转型,并取得成效。为了推动元宇宙产业快速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发展元宇宙基础支撑技术,加强核心产品攻关。适应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发展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化、互通性、迭代性的虚拟现实2.0技术,聚焦高端芯片、3D引擎、光学器件、VR/AR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问题,同时保持前沿技术的活跃性。
二是深化元宇宙产业创新应用。鼓励制造业、能源、医疗、教育等行业采用元宇宙技术,并在应用场景中充分验证,实现商业闭环。激励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军事、核电、医疗等对数字孪生技术具有刚性需求的战略性行业研发数字孪生应用系统,推动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形成新的数字产业领域。
三是推动元宇宙产业生态协作与行业标准制定。通过产业联盟等机制促进我国元宇宙产业链的完善与各生态链条的协作;适时建立元宇宙数据安全、交互安全、认知安全、虚拟资产交易等监管框架。
我国元宇宙产业虽经历调整,但在政策支持、产业韧性、行业落地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只要补齐短板,顺势而为,未来有望在全球元宇宙生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引领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