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贵阳高新区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数博会官网

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贵阳高新区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作者: 李雯文 易颖 杨婷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安滨村  时间:2020-07-09 11:10:36  

 

鸟瞰贵阳高新区

图为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图为贵阳国际人才城

  质量建设,关系未来,紧系民生。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贵阳高新区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强区建设,把质量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来抓,突出“高”和“新”的特色,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改革之路、创新之路、合作之路。

  在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贵阳高新区连续6年在贵阳市质量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大质量”工作格局正不断完善。中国电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获得首届省长质量奖;《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以质量创新促进区域质量提升》被认定为2019年贵州省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的“高可靠宇航电机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痕量金属杂质管控”项目,双双入列“2020年省级质量发展项目”名单……一个个质量工作亮点,在贵阳高新区“多点开花”。

  凭借精密周全的部署与敢为人先的勇气,贵阳高新区正重塑产业发展新形态,努力实现“高新制造向高新创造、高新速度向高新质量、高新产品向高新品牌”的转变,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A构建质量强区模型 树立质量提升标杆

  当前时代,是质量时代;当前经济,是质量经济。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贵阳高新区立足区域特色优势,研究制定并出台《贵阳国家高新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贵阳国家高新区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贵阳高新质量量奖管理办法(试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行)》《实施“标准化+”行动 加快形成标准化成果的实施规定》《大数据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持续深化质量强区工作,构建质量强区模型,树立质量强区标杆。

  贵阳高新区以贵阳市市场监管局建设“智慧市监”为契机,优化高新区“智慧质监”平台功能,建立“产学研”质量提升资源共享机制,培育和建设以技术、知识、管理、服务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企业和产业,形成“政府引导、政策支撑、市场驱动、企业主体”的质量共治机制。同时,立足于企业,紧紧围绕企业自身需求,通过区级质量提升项目,着力推进质量强企和质量人才建设,以点带面、打基础、促引领,帮助企业在质量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提升企业经营质量管理水平。自2016年以来,贵阳高新区已连续4年举办QC小组培训及成果交流发布,获得国优成果一项,获得省级各级别QC成果72个,其中省特级9个、省一级14个、省二级8个、省三级12个。此外,组织国内相关专家为企业开展卓越绩效管理、QC小组理论和实操、6S/5S、精益管理、品牌管理、质量诚信、大数据标准化等培训55场,160余家企业1600余人次受益。

  为解决企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贵阳高新区还开展质量诊断“体检”和质量攻关“靶向治疗”,通过组织国内知名质量专家,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诊断和通报分析,为企业“体检”质量管理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质量攻关项目中的重点企业项目,贵阳高新区实施“靶向治疗”,重点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质量难题,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并分析梳理质量攻关项目的成果输出与效益,形成典型案例和经验向全区推广。

  “为了让质量提升工作更加具有精准性、针对性,高新区面向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贵阳电气控制设备有限公司、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组织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育(质量提升)专题培训活动,并有机结合企业质量提升痛点,委派专家开展一对一质量诊断,精准把脉,剖析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意见,使工作有特色、有成效。”贵阳高新区质监分局负责人说。

  B深入推进智能制造 助力产品走出国门

  走进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机器运转之声不绝于耳。航宇科技专门生产高端设备环形锻件,是一家专门从事先进锻压技术应用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研究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目前,该企业已成为亚太地区唯一能为GE航空提供商用发动机高温合金高压涡轮机匣环形锻件的企业,也是亚太地区唯一具备全球六大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合格供方资质的锻件制造企业,产品销往美国、英国、韩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

  作为一家地处西南地区的民营企业,航宇科技为何能在世界级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生产的航空航天发动机用环锻件专业程度高,产品质量好,创新能力强。”航宇科技董事兼副总经理刘朝辉说,在国内,航宇科技率先实现了航空产品锻造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过程控制。

  然而,十年前,传统制造业主要依靠技术工人把控产品的生产和质量。在产品设计方面,设计人员需要反复试验,验证设计产品的可靠性。有时因为设计不合格,导致原材料被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经过“大数据+智能制造”改造,航宇科技的生产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关键设备的数控化率达到98%,生产效率提升55%以上,材料利用率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左右,产品质量合格率从88%提高到99%,研发周期也由原来的三个月缩短至一个月。

  2017年,航宇科技作为贵阳市首批工业转型升级试点企业,依托“大数据+智能制造”,新建一条民用航空发动机用机匣环件精密制造生产线,并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建设航空数字化智慧工厂提升产品质量,让产品走出国门。

  同样,自2017年底起,贵阳高新区启动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工作,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思想,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主导产业两化融合、工业制造水平整体运用提升、全面深化工业大数据协同应用、大力推进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着力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环境“五大专项行动”,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贵阳高新区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质与量的同步提升。

  “自实施千企改造以来,高新区先后培育了航宇科技航空锻造智慧工厂、中航发黎阳航空发动机作动筒基于MBD技术的设计制造协同、林泉电机精密微特电机两栖空间、雅光电子汽车高效智能整流模组自动化生产线等24个智能制造典型试点示范项目。”贵阳高新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4家完成或正在实施智能制造改造提升,另有15家企业已实施千企改造(非大数据运用方面);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3个项目纳入全省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性项目,占全省入选项目(43个项目)的28%;2017年和2018年两次全省项目观摩会中,5个“万企融合”智能制造项目纳入观摩。

  C创新带动质量变革 转型促进迭代升级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影响,贵阳高新区企业拿出科技“硬实力”,迎难而上,“两线”作战,助力复工复产。

  贵州力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仅用四天时间,就设计出了两个疫情防控小程序;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为防疫和复工复产提供多项服务,如疫情防控预警平台、贵州省医药物资供应保障系统、快速无接触热成像测温仪(黑体)、云端业务工作室、企业上云服务站等。正因为针对疫情展现出的强大“智防”能力,贵州航天云网成为入选国家首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的企业之一。

  科技创新带动质量变革,成为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目前贵阳高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09家,其中通过CMMI认证的企业45家,占全省的95%以上,这也是国际上IT行业最具含金量的证书。此外,研发机构(平台)累计达202家,创新服务机构累计达348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贵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局副局长陆秀峰表示,贵阳高新区正以贵州科学城、大数据国际软件园、检测检验产业园为主战场,聚焦大数据、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业(“两大两高”)等主导产业,瞄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技术转移,推动成果转化,促进迭代升级。

  贵阳高新区制定发布《贵阳国家高新区推进贵州科学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从战略定位、建设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作出系统部署。《计划》以要素聚集为核心,引导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资源及发展要素聚集,优化园区科技服务配套,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贵州科学城已聚集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与服务机构60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3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7家。

  “我们入驻贵阳高新区已经11年了,随着更多高端学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高端人才被引进,我们自身的检测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贵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强说,目前贵州金域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达70%,已成为省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龙头企业。贵州金域严格遵循国际标准,是贵州省首家拥有ISO15189认可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被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成功实现升级转型,与国际化标准进行对接。

  贵州金域是贵阳高新区检测机构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国检中心贵阳基地以及贵州科学院产业化基地为主载体,贵阳高新区积极推进规划建设检验检测产业园,目前已集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52家,其中有48家检验检测机构、4家认证机构;建成和在建国检中心7家、实验室认可机构7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