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展智慧天气预报 给企业降下“黄金雨”| 数博会官网

发展智慧天气预报 给企业降下“黄金雨”

作者: 付丽丽    来源: 科技日报   编辑: 陈骏佼  时间:2019-02-13 10:03:11  

 

视觉中国

  准备旅游,还未出门就收到目的地的天气预报;要滑雪,可随时了解风向、积雪深度等各种天气指数;骑上共享单车,从APP里就能轻松获知沿途天气情况……相信很多人都对这种精准的气象服务充满期待。

  近日,《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出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初步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从体力劳动向智能生产转变、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服务体系从低散重复向集约化转变,初步形成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新型智慧气象服务发展生态。

  这意味着,未来人们可以得到更为精准的天气预报,无论你身在城市的哪个角落,你所得到的天气预报都会是你所处的一公里甚至是更小范围内的天气情况。

  精准泛在 未来气象发展坐标

  翻阅《行动计划》,推动智慧气象业务发展是重点。究竟什么是智慧气象?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解释说,智慧气象就是通过深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依托气象科技进步,使其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智慧气象是未来一段时间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陈振林说,在《行动计划》中,将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作为当前智慧气象业务发展的重点,并进行了统筹部署。

  当前,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气象服务的挑战显而易见。“从目前来看,传统的气象服务难以完全满足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气象信息多是单向推送,尚难适应互动智能的服务需求。”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巡视员李明媚称。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深度融入生活。”李明媚举例称,支付宝“年度账单”能透露出用户自身未意识到的行为习惯,资讯类APP可根据个人兴趣精确推送新闻等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气象服务领域潜力巨大,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呼之欲出,亟待实现从智能到智慧的转型升级。

  智慧化的关键在于应用,陈振林表示,智慧气象服务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应该体现在“精准泛在”这四个字上,具体来说,首先是精准,“精”包括对气象信息需求的不同时间、空间要求,“准”要求气象服务信息不但要严谨准确还要能与受众感受相吻合;其次是泛在,包括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智能感知用户需求,提供基于场景的气象服务。

  深度融合 气象服务助力行业发展

  在宁夏,一座座酒庄可谓一道靓丽的风景。酿酒企业看重的,是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现在,让他们满意的还有无微不至的气象服务。

  “在酿酒葡萄放条、开花、坐果、采摘、埋土等各个环节,气象部门围绕酿酒葡萄生长全生育期提供了十几种预报产品,做到全方位服务。”立兰酒庄位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闽宁镇,酒庄总经理邵青松说。

  在他的酒庄里,气象部门为他免费安装了农田小气候站,通过手机APP,可以看到种植基地的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各种天气信息。“比如葡萄放条时,如果有霜冻,我们会根据降温幅度提前做出相应的调整。”邵青松说。

  受益的岂止是农业。有专家指出,在行业气象服务中,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可以挖掘出更多数据的潜在价值,有效提升气象信息与行业生产的融合深度,便于建立自学习、自优化、动态适应、动态调整的行业气象服务模型、方法,实现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

  象辑科技,国内首家专注于商业气象服务的公司,据该公司技术专家欧波介绍,2016年夏季,其选取了国内东西南北分布大中小型共31个城市,与啤酒企业合作开展天气营销销量数据分析服务,针对啤酒销量和天气情况(主要是气温)做了数据调查和分析,从测算结果看,温度每涨跌1度,可影响夏季国内啤酒市场500亿元的销售。

  “未来智慧气象服务发展环境下,将更加注重气象数据与行业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使气象服务无缝融入行业生产过程,重点发展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有专家说,如在进行高速公路大雾的监测、预警服务中,就能够有效利用道路的视频监控数据,来实现对低能见度的反演,有效弥补气象监测的不足;与交通管理信息对接融合,就能知道气象对交通的实际影响,再结合气象监测、预报数据,就能够建立基于影响的预报模型方法。依托移动互联网,与导航、路况、舆情等信息融合,就能开发出诸如路面积水预报等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产品,来实现更加精准的服务等。

  按需生产 技术是重中之重

  聚焦智慧气象服务可惠及的领域,《行动计划》提出,要发展以“智慧感知”为特征的公众气象服务、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

  有专家表示,基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更加有效的气象服务供给将成为现实。例如,在公众气象服务中,可以依据对各类用户数据的挖掘,通过基于标签、协同过滤、关联规则等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算法,实现需求的智能感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我们将充分挖掘大数据潜力为不同用户‘画像’,某个人在何时最需要何种天气信息?气象服务系统可主动感知,实现按需生产、智能制作、精准推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江平表示,将通过采集用户特征、行为习惯等数据,构建行为分析模型,动态分析其需求。而这些用户最终获取精准信息之前的准备步骤,皆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进行。

  “以用户为中心”,这一理念同样贯穿在《行动计划》对行业气象服务的规划中。同时,《行动计划》也对发展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作出部署,将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灾害快速分析、实时跟踪、产品高效制作、信息靶向发布等。

  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发展用户行为分析与感知技术,构建行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体系……细数《行动计划》中的重点任务,“技术”是重中之重。“未来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应该以技术为核心。”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对此十分认同。

  为此,《行动计划》将“形成智慧气象服务基本支撑能力”列为首要行动目标。气象部门将依托信息化建设,推进气象服务系统的“云”化改造,搭建智慧气象服务引擎和开放式架构的平台环境,在全国形成“云+端”的气象服务格局。“智慧气象服务触角要延伸到更深广的层次,离不开多元力量合作与创新。”李明媚强调。(记者 付丽丽)